电话:0516-86239321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求职技巧

2008年教师资格认定辅导材料-教育学

来源:闻雷人才网 时间:2008-02-17 作者:闻雷人才网 浏览量:
1993《教师法》颁布。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理解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教育发展历程及特点:一,古代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二,文艺复兴后的教育: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蔽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实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三,近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的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3.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基本关系?
 答: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生产力与教育的基本关系?
 答: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人力资本理论。
3.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
 答: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4.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5.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析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答:一,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二,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三,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为“网络教育”,其特点是:一、“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二、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三、“无年龄段教育”或“跨年龄段教育”;四、“跨时空的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3.成熟:在教育学中,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4.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5.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等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6.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综合。
7.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8.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影响因素: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相互关系?
9.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分析普通中等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2.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3.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4.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5.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6.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7.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基本内涵?P62
8.理解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基本精神为:一,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二,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三,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9.运用素质教育的观念分析教育现象?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1.学生的基本权利?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身权。除一般保护外,还对其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
        二是受教育权。《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2.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其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有两大方面: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理解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的涵义?P74
4.理解教师职业具有多种角色的涵义?
第一、   传道者角色
第二、   授业、解惑者角色
第三、   示范者角色
第四、   管理者角色
第五、   朋友角色
第六、   研究者角色
5.运用师生关系的理论处理师生关系?
第一,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和自主发展。
第二,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第三,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第六章       课程
1.课程:源于拉丁语,意为“跑马道”,英国教育家斯宾塞首次把这一概念引入教育科学中。在我国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课程的类型?(五种分类标准)
一、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二、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三、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四、从教育阶段角度,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五、从课程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3.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4.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5.课程实施的基本结构?
一、安排课程表
二、分析教学任务
三、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四、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五、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六、组织教学活动
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6.运用课程评价理论进行课程评价?P104-107
答: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其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和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的基本问题:一、评价概念是否合适;二、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三、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
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第一步,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第二步,搜集信息;第三步,组织材料;第四步,分析资料;第五步,报告结果。
第七章       教学(上)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的一般任务:一、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三、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世界观基础
          四、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二、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三、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6.运用教学原则分析教育现象,正确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一、直观性原则 ;二、启发性原则;
三、巩固性原则 ;四、循序渐进原则;
五、因材施教原则;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第八章       教学(下)
1.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的,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指也就是说的基本组成部分及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4.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5.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四、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
6.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一、目标明确
二、内容正确
三、方法得当
四、表达清晰
五、气氛热烈
第九章       德育
1.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2.德育的目标?
答: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3.德育的内容?
第一、   政治教育
第二、   思想教育
第三、   道德教育
第四、   心理健康教育
4.理解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最基本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5.运用德育模式展开德育实践活动。
 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第十章       班级管理
1.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一般由老师、学生及环境组成,通过师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2.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              班集体的作用:
第一、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第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第三、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              理解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的意义、班主任的作用及工作内容。
集体的形成与培养意义:一、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二、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三、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五、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的作用:一、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二、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三、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一、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5.              运用班级管理的理论分析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类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其功能有三:一是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二是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三是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它有四种模式,分别是常规管理、平行管理(马卡连柯)、民主管理、目标管理(德鲁克提出)。
存在的问题:一、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邳州闻雷人才网 © 2006-2023 徐州艾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46202号-1 苏公网安备32038202000116号

地址:邳州市同盛国际广场北3号楼11号 EMAIL:10001@wenlei.com

ICP经营许可证:苏B2-20170407 人力资源证: (苏)人服证字[2019] 0382000113

Powered by WENLEI.

用微信扫一扫